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33年来首次!野放归化,这两头长江江豚不一般!

发表于: 2023-05-18 21:30:37 来源:都市现场

来源|都市现场原创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相关资料图)

5月17日

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到

长江新螺段放归的

两头江豚和另外一头野生江豚在一起活动,

这意味着放归江豚与野外江豚“合群”

已融入长江江豚自然种群

这两头江豚是中科院水生所的“日夜牵挂”。因为它俩是我国自1990年到目前为此的首次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对象。4月25日,生活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这两头江豚被放归长江。

这两头5岁的雄性江豚因此还接受了两年的适应性训练,已基本适应长江自然水域生存环境,被直接放归至长江干流新螺段。(注:长江新螺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洪湖市、赤壁市、嘉鱼县和湖南省临湘市 4 市县的交界处。)

野放时,科研人员给几头长江江豚穿了“马甲”,上面有无线电定位跟踪系统,加上放置在水中的声学定位基站,可以实时监测它们位置、捕食及融入群体等情况。

中科院水生所  副研究员  梅志刚:因为长江的环境之前在持续破坏,野外江豚种群下降非常快。我们通过迁地保护保存一部分种子,它是个保种的手段。那么迁地保护,它不是一个目标,不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过程。你最终还是希望迁地保种的种群,保存了这个种子之后,等到就地,就是野外的环境恢复了。

据介绍,目前放归江豚的工作第一个阶段是安全性监测,再就是两个月的适应性监测,之后就会回到一个常规监测。另外作为长江江豚栖息最重要的鄱阳湖水域,对江豚种子培育及丰富遗传多样性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科院水生所  副研究员  梅志刚:鄱阳湖的江豚它有它特殊的遗传多样性,鄱阳湖本身也需要其他区域的遗传性多样性的个体进来,我们可以通过迁地保护中的野化来推动鄱阳湖这个遗传结构的改善,是个双向的过程。

记者: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的研究方向也会把江西纳入到这个野放的这个范围里面来 。

梅志刚: 必须的。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