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台江:
(资料图)
非遗龙灯闹元宵 祥和盛世多欢乐
李玳菂 张家精 张秀英
敲响喜庆锣鼓,舞起太平龙灯,元宵佳节至,台江县城乡处处祥龙飞舞,歌舞升平,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欢庆佳节,祈福盛世共享太平。
台江县“舞龙嘘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春节期间,“舞龙嘘花”是台江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项民俗活动。自清朝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元宵节前,制作龙灯是每个村寨的一件大事,全寨男女老少参与其中。
大年初三,在台江县台拱街道文山村东门街,一大早,街坊邻居们便聚集到龙灯制作现场帮忙。
家住东门街的姬德忠,出身手工龙灯制作世家,祖辈们都从事手工龙灯制作。他的父亲曾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龙灯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手工龙灯制作技艺。如今,他也成了当地很有名气的龙灯制作手艺人。
今年东门街龙灯队手工龙灯制作的重任就落到了姬德忠的肩上,他与东门街的其它民间手艺人一起带着街坊里的年轻人编扎手工龙灯。
姬德忠动作娴熟地干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我帮我们东门街编了3条龙,一条有99.9米长,另外两条有30多米。我还带着我们东门街的年轻人编龙头、龙身、龙尾,还有各种‘故事’,这些‘故事’都有很好的寓意,‘故事’里有鱼、虾、五角星、蟾蜍、兔子等等。另外,今年我还编了十多个龙头卖给附近的村寨,一个龙头卖了1500元左右。我也是靠这门手艺,增加点收入。”
何江是全程参与手工龙灯制作的年轻人之一,也是东门街龙灯队舞龙的主力之一。从小看着父辈们编扎龙灯,帮着父辈们“打下手”,如今,他也掌握了手工龙灯制作的技艺,跟着东门街民间手艺人们共同编扎龙灯。何江小心翼翼地将麻线整齐的扎好,用手捋了捋,乐呵呵地说到:“你们看,这龙的下胡须扎好啦!从小跟着东门街的长辈学习手艺,今天也派上用场了。”
话音刚落,便对身旁地记者说到:“我们这条街的人,从小玩着龙灯长大,对龙灯的情结,是刻进我们骨子里的。这几年一直在外面做生意,春节才回来。我们这条街的年轻人也都是在外面,有的读书,有点上班。每年春节大家都会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为舞龙嘘花做准备。因为舞龙嘘花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到我们这一辈,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做好,同时,也要传给我们的下一代,代代相传。每年舞龙嘘花过后,吃完“龙肉”才算过完年,我们才去开展新一年的工作。”
在东门街,男的编扎龙灯,女的也不闲着,心灵手巧是她们的天性,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编织出寓意美好的手工饰品,用来衬托龙灯。
五色彩纸在她们的手里编出各种各样的花朵、花环和花串。她们还将热腾腾的糍粑捏在竹枝上,再染上桃红点缀,一树树红绿相映成趣的“粑果”,挂满枝头,格外喜庆。
正忙着张罗大家干活儿的是东门街的居民熊克兰,她告诉记者:“每年编扎龙灯的时候,我们这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来,大家有力出力,有人出人,积极参与。男的编龙,女的编花。到元宵节的时候,男的舞龙,女的就抬这些‘故事’出去游街。今年是兔年,我们的‘故事’有兔子、有虾、有鱼、有八卦,有五角星等等,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去游街,就是为了讨个吉祥如意。”
龙灯制作好以后,东门街的居民们挑选了好日子、好时辰,为龙灯举行开光仪式、龙灯拜井、巡街游演,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为我们东门龙灯来开光嘞!开头光,开得头脑灵活有智商;看眼光,眼光明亮放光芒;开鼻光,鼻子能闻千万香;开耳光,耳朵能听四面和八方嘞……”龙灯开光仪式负责人姬德文正在现场为东门街龙灯开光。居民们齐声应和着,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东门街龙灯队负责人何胜祥向记者介绍到:“今年我们东门街龙灯队编了3条龙。一条大龙是99.9米长,需要46个人才能舞得起来,另外的两条龙是33米长,每条龙需要13人,才能舞得起来。我们扎有37样故事,需要的人数是37人来完成,再加上敲锣打鼓的10人,总的大概需要180人才能把我们东门街的龙灯舞得起来。”
一场场舞龙嘘花,点亮了一座城。躬逢太平盛世,最暖万家灯火处,最喜人间喧嚣时。龙灯巡游时,鼓乐齐鸣,烟花璀璨,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